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临沧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登高、赏菊、饮重阳酒、吃重阳糕......阿拉聊聊九月初九重阳节

2019/11/5 9:30:58发布169次查看

登高望远 尊老敬老

本文约4200字
预计阅读需要11分钟
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“重阳节”,这一天,大家会登高、赏菊,饮重阳酒、吃重阳糕。
但是,重阳节究竟从何而来?何时成为传统节日?为何要敬老?要登高、吃糕?这背后的历史,且听我为你道来......
登高望远是重阳风俗之一。
图为王弘力《古代风俗图·登乐游原》
重阳节的传说
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是一本志怪小说集,记录古代民间的神鬼故事。书中讲了一个故事:
《续齐谐记》片段
后汉的桓景随《易》学大师费长房学习《易经》,一天,费长房对桓景说:“九月九日,汝家中当有灾厄。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(缝一只锦囊,把茱萸放进囊里),系臂上,登山饮菊花酒,此祸可销。”《易》学大师的话当然不敢不信,于是,桓景急忙赶回家中,带领全家跑到山上。第二天桓景下山,发现自己的邻居及家畜、家禽全死了。
“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,妇人带茱萸囊,盖始于此。”当然,这只是一个离奇的故事,重阳登高应该另有来历。
吴均,南朝梁文学家、史学家,
其作品以《与朱元思书》最为知名。
《续齐谐记》是其所作志怪小说集,现存传本17条。
中国古人长期坚信“阴阳五行”和“术数”的学说。《周易》把自然数的奇数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称之为“阳数”,偶数二、四、六、八称之为“阴数”。根据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,阴阳的势力相均衡,就是“阴阳和谐”,假使“二阳相逢”,如两只公鸡相遇,必然会发生冲突、打斗,那就是不吉利、凶险。
农历的三月初三、五月初五、七月初七、九月初九都是“二阳相逢”的日子,被古人认为不吉利,因此必须举行一些仪式来消除不祥。例如,在农历三月初三,人们会到水边,用水泼到身上,称之为“祓禊”,以祓除晦气。不过,北方的三月气温偏低,这种“泼水”活动难以发扬光大,当这种“祓禊”风俗传到了气温偏高的南方,就演变为“泼水节”。
祓禊,中国古代民俗,
每年春季上巳日(后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),
在水边举行祭礼,洗濯去垢,消除不祥。
图为现代人复原古代祓禊仪式
“九”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数,《周易》以为“九”是“阳之极数”,当然,“九月九日”是两个“阳之极数”相逢,是最凶险的日子。顾名思义,“重”就是重复、重叠,把“九月九日”称之为“重阳”,就是两个“阳数九”重叠的意思。
为此,人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应对九月九日这个凶险的日子,而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风俗中,登高、佩戴茱萸囊就成了化解这一日凶险的主要方法。
“龙山落帽”vs“落帽风”
“落帽风”是以前上海话中常用的口语,估计也是吴方言的口语常用词,指风向不稳定的风,实际使用中则多指来去无踪、漂泊不定的人,如与某人相见,说:“长远弗见,最近来了啥地方忙,侬哪能像‘落帽风’,突然冒出来了。”如今,上海知道和使用“落帽风”一词的人已经不多了。其实,“落帽风”一说出自《晋书》,还是有一点来头的喔。
到了晋朝,原来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已经蜕变成为一种节日活动。《晋书·孟嘉传》和《世说新语·识鉴》中讲了一个“龙山落帽”的故事:孟嘉任征西大将军桓溫的参军,并深得桓溫的器重。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,桓溫在龙山(在今安徽省当涂县)登高设宴,许多重要的官僚出席宴会,当时大部分人穿着紧身的戎装,孟嘉是文官,就穿着宽身的官服。
袁培基画作《龙山落帽》
山上的风很大,孟嘉的帽子被吹落在地,而孟嘉并没有察觉,而桓溫也向他左右的人暗示,不要去提醒他。过了一会儿孟嘉内急如厕,桓溫吩咐下人把帽子拾起来还给孟嘉,还叫一位叫孙盛的人写了一篇题为“落帽风”的文章嘲笑孟嘉在大庭广众之下失礼的行为。孟嘉的才思敏捷,文笔极佳,他也立即作了一篇文章还击,“其文甚美,四座嗟叹”。
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,当人们嘲笑他时,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,成语“龙山落帽”形容人气度恢宏,临乱不惊。而上海人则把“落帽风”比喻风向不稳定的风或来无影去无踪的诡异的人。有意思。
重阳登高和重阳糕
中国幅员辽阔,有山地,有平原,平原无山可登,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?于是,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,用吃糕代替登高。
宋人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中记:
他的前辈宋祁认为,早在唐代已有用吃糕代替登高的风俗,当时刘禹锡作《九日登高》诗时,原意想写“年年上糕处”的,但当时汉字的规范字中没有“糕”字,只好写成“年年上高处”,他还嘲笑大文学家刘禹锡不敢使用俗字,并作诗云:“刘郎不敢题糕字,虚负诗中一世豪。”
这段文案谁是谁非,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。
《鹤林玉露》,宋代罗大经所作,
主要为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,
记述宋代文人轶事,颇有文学史料价值
宋代,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,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。
北宋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:
汴京(今开封市)城内,重阳“前一二日,各以蒸糕馈送,上插彩小旗”。
南宋《梦粱录》中也讲:
“此日都(指今杭州市)人店肆,以糖面蒸糕,插小彩旗,名曰‘重阳糕’。
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,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。其道理也很简单,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,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,旗帜插在糕上,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,当然,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。
重阳糕的特点就是上面插着的重阳旗
宋代也是中国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,重阳糕就是商人为促销商品,充分借用古代重阳风俗而精心设计的风俗食品,这一点也许可值得今人借鉴的。至于宋祁编排的“刘郎不敢题糕字,虚负诗中一世豪”故事,也许就是文化参与商业活动的记录。
《松江衢歌》
陈金浩
小红旗插白糖糕。
默缀重阳无菊粉,
一览凭楼远市嚣。
江城何处可登高,
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,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,这就是所谓的“小红旗插白糖糕”。
《图画日报·营业写真·卖重阳糕》的配画诗中讲:
《图画日报·营业写真·卖重阳糕》
重阳须食重阳糕,片糕搭额愿儿百事高。
此风不自今日始,菊糕滋味殊堪饱老饕。
却怪当年刘梦得,不敢提糕心忒忒。
输与洋场才子老面皮,东抹西涂羞不识。
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,所以也被叫作“菊花糕”,在重阳的清晨,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,贴到小孩的额上,再喊三声“愿儿百事俱高”,用以祝愿儿童健康,顺利的成长。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阳古风。
重阳节吃重阳糕是延续了千余年的风俗。商人利用节日促销商品,同样也为保持传统,发展中国食品加工业起了作用。
《图画日报》所绘“卖重阳糕”图
图中小孩手里拿的就是重阳旗
阿拉上海的登高
唐朝,重阳登高、插茱萸蔚然成风。
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,有山茱萸、吴茱萸,食茱萸之分,其味辛辣,是中药常用药材,也是加工和制作食品的调味料。
重阳登高、插茱萸到唐代早已蔚然成风,所以唐诗中随处可以见到“茱萸”一词:
学他年少插茱萸(朱 放)
茱萸插鬓花宜寿(王昌龄)
舞鬟摆落茱萸房(白居易)
强插茱萸随众人(杨 衡)
而杜甫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中的“明年此会知谁处,醉把茱萸仔细看”,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诗: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插遍茱萸少一人”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,至今仍被广为颂唱。
戴敦邦画作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从这些诗文中可以领悟到,重阳登高往往成为文人雅士的聚会,与三月上巳的“曲水流觞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只不过一个是登高临风,一个是临水唱咏而已。
既然是聚会,就一定会点人数,去年谁来过,今年谁又没来,于是乎原来登高赏秋,结社吟诗的节日,也往往成为寄托远离他乡的游子遥思家乡父老的哀思。这又以唐代大文豪刘禹锡的《九日登高》诗最出名。
九日登高
刘禹锡
世路山河险,君门烟雾深。
年年上高处,未省不伤心。
吴友如绘重阳登高图
上海地处苏南江南水乡的边缘 ,地形以平原居多,只有在西部的松江、青浦区境内依稀分布几座小山,其中横山又称“横云山”,多乌臼,重阳季节,红叶红遍山头,成为松江人重阳登高之首选。黄霆《松江竹枝词》咏:
松江竹枝词
挈伴登高落日斜,
横云山北是侬家。
满山乌臼红如许,
莫愁春江二月花。
上海县并没有山,坐落在上海县城墙上的天后宫丹凤楼是上海的制高点,登丹凤楼则是上海重阳登高之首选,乾隆李行南《申江竹枝词》中咏:
申江竹枝词
粢饵谈家名最优,
题糕醉菊酒新篘。
携朋共有龙山兴,
海邑龙山是凤楼。
诗中的“龙山”就是借典《晋书》中桓溫在龙山设宴故事,而上海无山,只能借助上海的制高点——丹凤楼。这确实是“海邑龙山是凤楼”,有点“海派”的味道。
清《三姑嬉弈图》,
左边是黄浦江,右边是上海城墙,
建在城墙上的楼就是天后宫的丹凤楼,
原图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
秦荣光《上海县竹枝词》:
上海县竹枝词
九日登高例吃糕,
楼登丹凤上层高。
几家赏菊朋高会,
几供黄花百种豪。
张春华《沪城岁时衢歌》:
沪城岁时衢歌
诗坛雅集嗣题糕,
风雨重阳斗锦毫。
便拟振衣千仞外,
凤楼高处试登高。
上海的重阳登高活动首选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点,而登高既是民间的驱邪避灾风俗,更是文人的雅集,邀三二知己,临风颂吟,当众挥毫颇多雅趣。当然,到丹凤楼登高远眺黄浦江的春潮秋涛也被叫做“凤楼远眺”,成为“沪城八景”之一。
上海无山可登,高楼大厦是重阳登高的好去处
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,丹凤楼毁于兵燹,好在上海建在城墙上的建筑还有大境阁,制胜台几处。于是,重阳登高一度转移到大境阁。1912年上海拆除城墙,上海似乎已没有高度较高的公共场所,于是,又只得改到高度并不高的豫园的大假山,而实际上大假山并不大,也不高,容纳不了几多人,重阳登高的活动也渐渐地被上海人遗忘。
豫园老照片,图后面就是大假山
如今,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还被定为“老年节”,老年节的活动很多,而“登高”是主要活动之一。上海有无数的高楼大厦,这一天,一些本来就对外开放的如东方明珠塔、金茂大厦等会组织社会性、公共性的登高活动,一些商务楼也会有组织的主办群众性登高活动。
登高是强身健体的运动,对老年人来说,“登高”也寓意健康、高寿。人们不必如刘禹锡那样“年年上高处,未省不伤心”,而是“年年登高去,越活越年轻”。
编辑:陆闻天
排版:王冰倩
本刊稿件均为原创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。
如需转载请联系“档案春秋”微信号
欢迎分享至朋友圈
部分未署名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
因客观原因,如存在使用不当情况
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
聚焦城市记忆、留存城市发展、传承城市历史。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,讲述红色文化、海派文化、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。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(馆)政务微信平台。

临沧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